回收的4寸鋼管,經過除銹、整形、刷漆后煥發新生,再次投入井下作業;過濾器PP棉濾芯重復利用,半年節省成本超5萬元……這些看似微小的改進,正是韓家灣煤炭公司機電維修隊踐行“四種經營理念”、深挖降本增效潛力的真實寫照。
為讓“用‘緊日子’過‘好日子’”的理念深入人心,機電維修隊充分利用班前會、周二五學習日,開展“持續降低成本·助企減負增效”形勢任務宣講。宣講聚焦崗位創效,圍繞節流降本與提質增效,通過詳實的數據和典型案例,深入淺出地闡釋勤儉節約、修舊利廢的重要意義,讓降本增效從“企業要求”轉變為“全員共識”。
理念落地,制度先行。機電維修隊將修舊利廢工作納入常態化管理,構建起覆蓋回收、檢修、復用的全流程規范體系。從井下工具到井上器械,只要具備修復價值,均逐一登記建檔,明確專人跟進,形成“回收—修復—再利用”的閉環鏈條。區隊定期組織技能培訓,鼓勵職工自制維修工具,提升維修水平。如今,“變廢為寶”不再是偶然,而是日常工作中的常態,每一件修復的設備、每一個重新投入使用的零件,都成為降本增效的“主力軍”。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面對污水站PAC加藥裝置處理能力偶爾不足的難題,機電維修隊迅速組建攻堅小組,對裝置進行全方位升級改造。通過引入智能控制系統,實現遠程放藥、自動補藥與精準配藥,大幅降低職工勞動強度,有效滿足礦井水處理需求。管道中還新增了空氣室式脈沖阻尼器與背壓閥,徹底消除水錘現象,顯著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類似的創新案例在機電維修隊屢見不鮮:自制的移動式推拉氣體裝置提升作業靈活性;冷凝水自動回收裝置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多功能水泵起吊裝置保障設備安裝安全高效……這些誕生于一線的“小發明”“小創造”,以“四兩撥千斤”的力量,破解生產瓶頸,為安全生產筑牢堅實屏障。
“能用舊的不領新,能修復的不丟棄”,這句口號在機電維修隊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準則。在材料管理上,區隊實施全流程精細化管控,從計劃審批、領用發放到庫存盤點,每個環節嚴格把關、動態監測。各班組建立以舊換新臺賬,推行“一物一碼”管理,實現物資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如今,機電維修隊職工在工作中主動向成本目標靠攏,用精打細算的“巧功夫”,書寫降本增效的“大文章”,推動“四種經營理念”在實踐中落地生花、結出碩果。(供稿: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