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體鑄魂 滬師風采】
編者按:
作為全國教育綜合改革先行區,上海自2012年率先啟動“高中體育專項化”改革試點以來,逐步構建起“小學興趣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體系。最新出臺的《深化新時代中小學體育工作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從課程、賽事、場地、師資、保障等9個方面發力,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為展現上海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創新實踐與育人成效,生動詮釋新時代上海教師群體的專業風采與教育智慧,光明網推出“育體鑄魂 滬師風采”系列報道。報道將通過案例剖析與名師講述等,解碼上海體育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超大城市,許多中小學都面臨一個共同的挑戰:如何利用有限空間,為學生創造更多運動機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運動快樂。
近年來,上海中小學因地制宜、大膽創新,通過立體開發、功能復合、智慧管理等方式,充分挖掘校內場地潛力,為學生體育活動拓展出新天地。
向上向下要空間,立體開發突破局限
面對中心城區學校活動場地有限的現實難題,上海中小學創新思路,將目光投向空中和地下,通過立體化開發拓展體育活動空間。
閔行區文來中學打破傳統校園空間局限,秉承“向上生長,向下扎根”的空間革新理念,在原來僅有三片籃球場的條件上,建成了一幢校園空中運動綜合體。這座綜合體包括三層樓高的空中操場、下沉式籃球場、環校跑道、空中跑道、攀巖墻、乒乓球和陸上虛擬賽艇練習區及室內多功能羽毛球場等,打造了“天—地—空”立體化運動空間,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運動天地。
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巧妙利用建筑特點,讓學生在日常行走中鍛煉身體。校舍地面五層、地下兩層,學生吃中飯,平均每人每天走2.5層×2;每周2次以上的藝術課,每次走2.5層×2×2+250M。學生沒有特殊情況,不乘電梯,充分利用建筑條件開展零星體育活動。
百年老校金山區廊下小學也推進了“場地革命”,開辟蓮湘園、風雨運動棚等特色空間,合理規劃教室走廊為 “微型運動角”,實現校園空間 “處處可鍛煉” 的立體布局。學生們即使在課間十分鐘,也能在跳房子、抓小魚等微型游戲中活動身體,使碎片化的課間休息時間轉化為運動能量站。
精細管理挖潛力,室內空間高效利用
上海中小學不僅向外拓展空間,更向內挖掘潛力,通過對室內空間的精細化利用,實現場地資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嘉定區震川中學面對42個班級共享單一體育館的難題,創新推出“時空分項管理”方案,將晨間、傍晚等時段精細劃分,使室外場地、食堂底樓都成為運動空間。同學們晨間在室外開展跳踢、羽毛球、田徑等室外運動,食堂底樓進行三棋等文化項目,傍晚錯峰安排球類訓練。與此同時,學校還創新開發“戶外健身角”,設置體鍛智能屏,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運動。
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則通過“操場魔方式劃分”理念,將操場劃分為跳遠、短跑、羽毛球、墊上運動等九大功能區,統籌組織,實現不同項目錯峰開展。學校還探索“時空折疊”設計,一塊場地上午進行攀巖教學,下午則用于摔跤訓練,實現“一地多用、一課多元”。地下空間也被“深度挖掘”,新增乒乓球桌、擊劍墻靶等設施,構建全天候鍛煉環境。
浦東六師附小在空間上也對“小場地”進行“巧規劃”。體育老師手持話筒精準播報班級場地分布,讓室內操與室外活動互不干擾。室內桌椅間隙化作“微型運動場”,而室外空間則被分割成多個活力區塊。這種精細化的空間管理,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成為孩子們釋放活力的舞臺,各年級學生在同一時段里如精密齒輪般有序運動。
創新模式促多元,“一場多能”提升效能
上海中小學不僅注重場地硬件建設,更通過創新使用模式和管理機制,加強場地的多功能利用,實現“一場多能”“一時多用”。
上外云間中學依托智慧操場建設,為校園體育注入科技活力。智慧操場集成了AI人臉識別、智能測試設備和健康評價系統等先進技術。學生通過人臉識別即可快速記錄運動數據,包括運動時間、強度及軌跡。智能設備還能精準評估立定跳遠、跳繩、50米短跑等項目的表現,并生成個性化健康建議。學校還創新采用“時空雙維調度法”,根據季節和課程動態調整場地使用計劃。夏季側重早晚時段,冬季則優先安排午間活動,確保學生在適宜環境中鍛煉。
作為“一校三區”的典型,奉教院附小·奉浦聯合小學充分挖掘校內可用的空間及資源,形成“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校園體育生態。環城東路校區的室外活動場所較多,學校根據年級劃分就近的運動區域,將每日的活動內容、游戲器材進行排表,每周輪換;陳橋路校區的教學樓空間比較小,也沒有室內體育館,學校就設計了跳房子、踢毽子、丟沙包等適合在小空間活動的“弄堂游戲”;奉浦小學校區空間最大,設有模擬飛行、無人機實訓空間、航模車模實驗站等科技體育運動設施設備,走道上還放置了AI體鍛屏,實現運動與科技的深度融合。
上理工附小則依托現有的室內外場地、走道、專用教室等資源整體統籌布局,構建了“統籌規劃、動態調度、分時使用”校園體育活動空間體系,包括200米環形操場、棒球場(兼五人制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室內綜合球館、乒乓房、擊劍館、射箭場、地上彩繪活動區、舞蹈房等,覆蓋球類、技能、操練、趣味等項目類型。這一系統化體育空間構建,為校園賽事全年級、多項目、常態化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空中操場到地下運動館,從智慧場館到弄堂游戲,上海中小學在有限空間中開拓無限可能,展現了新時代學校體育改革的創新實踐。這些舉措不僅拓展了體育活動空間,更讓孩子們在運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期待更多學校因地制宜、大膽創新,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體育強國注入蓬勃活力。(光明網記者邱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