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煤地質集團錨定青藏新地區拓展地勘主業、突圍轉型發展的戰略布局中,“新”不僅指代地理維度上充滿機遇的新疆市場,更蘊含業務領域里潛力無限的生態修復新賽道。研究院公司以新疆為重要落點,將能源勘探作為資源保障的核心方向,同時深耕生態修復領域,在攻堅“新”市場的征程上,既精準把握了發展的“可為”空間,更以實干書寫了擔當的“有為”答卷。
錨定青藏新之“新”,能源勘探樹標桿
青藏新地區是國家戰略資源開發重要區域,新疆憑借豐富能源稟賦,成為集團拓展地勘主業的關鍵戰場。新疆巴里坤縣三塘湖礦區石頭梅二號井田,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潛力區,更是研究院公司攻堅新疆、撬動青藏新市場的關鍵一戰。
三塘湖戈壁風烈溫高,“黑風”天氣頻發,野外作業環境惡劣、挑戰重重。野外勘探隊員頂著40℃高溫與漫天風沙,在125個鉆孔間來回奔波,緊盯鉆探參數、細致采集樣本,全力確保11800米探煤孔、2800米探煤兼水文孔的數據完整準確;室內地質所則為滿足編制補充勘探報告的緊迫要求,牽頭聯合多部門協同攻堅,反復校驗每一組數據、精細繪制每一幅圖件,確保72.48平方公里井田的勘察成果經得起實踐與時間的檢驗。
這份高質量報告,不僅為礦井800萬噸/年建設規模提供技術支撐,更讓研究院公司在新疆市場樹立專業標桿,為集團拓展青藏新其他區域積累經驗,印證了青藏新之“新”的地理空間里,能源開發“可為”更“有為”。
深耕生態修復之“新”,守護綠水青山新路徑
攻堅“新”市場時,研究院公司還敏銳把握生態修復這一業務“新”藍海,秉持“安全與生態同頻共振,防治與修復雙向賦能”理念,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生態效益,以創新模式破解區域生態難題。
從秦嶺地災防治到黃河生態蝶變,公司積累了豐富修復經驗。西安市灞橋區李家村寇家地面塌陷治理中,“削坡+混凝土擋墻+六棱磚護坡綠化”方案,既消除17戶房屋安全隱患,又讓荒坡變“宜居地”;蒲城縣西坡口片區廢棄礦山修復項目,僅6個月就完成14.15公頃治理,栽植萬余株苗木,實現“礦山變青山”。
這些實踐形成可復制模式。在榆林礦區創新“寬幅梯田整地+立體式生態重建”模式,完成1.8萬畝塌陷區治理,讓“煤海瘡口”重現綠意。每處修復蛻變,都是踐行“兩山”理念的注腳,彰顯生態修復業務“新”賽道上“有可為”更“善作為”的擔當。
從青藏新之“新”的能源勘探突破,到生態修復之“新”的模式創新,研究院公司證明“新”市場是挑戰更是機遇,是使命更是擔當。未來,公司將以更強技術實力、更實擔當,在攻堅“新”市場路上穩步前行,為集團構建多元業務格局,在新時代地勘行業突圍破局注入強勁動能。(供稿: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