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已邁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穩定基礎更加牢固,發展動能更加強勁,人民生活更加富足。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為立體呈現新時代新征程上建設美麗新疆取得的“新”質效,人民網推出“煥‘新’之路”年度策劃報道,展示新疆開放自信的新面貌新氣象。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天山女兒守護好民族團結,把幸福生活越過越好。
70年來,新疆160余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塔克拉瑪干沙漠圍上“綠圍脖”,窮山溝端上旅游“金飯碗”,破舊的土坯房變富民安居房……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族群眾在“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中,凝聚起強大的團結力量,共同書寫著團結奮進的壯美篇章。
富民產業鋪就振興之路
在和田地區于田縣沙產業實驗基地,連片的中草藥和玫瑰迎風生長。2024年11月28日,隨著最后一顆玫瑰花苗木的下種,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在奧依托格拉克鄉順利“合龍”,其邊緣生態恢復與治理也邁入新階段。
于田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玫瑰花種植面積達8.1萬畝。亞森江·吐送攝
“防沙治沙不僅能保護我們的家園,還能掙錢,老百姓搶著要承包沙地,熱情很高。”奧依托格拉克鄉鄉長買提卡斯木·買提肉孜說道,“通過發展防沙治沙產業,幫助轄區3600余人次實現就近就地就業,農民每日收益可達150至200元,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
從漫天黃沙到綠意盎然、群眾增收,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與“以人民為中心”理念交相輝映的鮮活樣本。
天山南麓,獨庫公路南段140多公里穿境而過,庫車市阿格鄉康村便藏在公路終點,過去“有女不嫁阿康村、光棍生在阿康村”的窘境讓很多村民遠離泥巴路、破爛房的康村。
在當地政府與寧波援疆的帶領下,康村打響“翻身仗”:先從道路硬化入手,改造富民安居房、鋪設自來水管道、新建衛生院,再依托旅游資源打造“獨庫第一村·康村”,讓村民搭上“旅游快車”。
位于獨庫公路終點的康村。人民網記者 唐宋攝
2018年,離家十余年的艾克拜爾·熱合曼回到康村,干起了村里第一份快遞業務,隨后又在鄉政府的支持下開起了民宿,并當起了村里的民宿“職業經理人”,聯合16戶村民一起“抱團取暖”,每月給大伙分紅。“去年最多的一戶分了兩萬多,最少也有一萬多。”艾克拜爾·熱合曼說。
阿格鄉黨委書記、人大主席汪月華表示,今年年初康村召開集體股份分紅大會,全村436戶每戶分紅200元至900元不等,傳統牧業村端上了旅游“金飯碗”,“康村不小康”已成過去。
九月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一四三團九連林果大道,鮮桃銷售接近尾聲,果農們依舊在忙活。“根本不用宣傳,發個朋友圈訂單就忙不完,桃子早早就賣完了。”果農倪澤寒已在為明年豐產做準備,除草、修枝、施肥,“有政策支持,收入年年增,大家的干勁足,日子過得比桃甜。”
兵團第八師一四三團九連果農倪澤寒在桃園里忙碌。人民網記者 唐宋攝
一四三團圍繞“桃經濟”探索出了一條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發展之路,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望正在實現,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如今,天山南北的鄉村立足資源稟賦與地域特色走出一條“特色、生態、富民”的振興之路,既在現實中增收致富,又在人心中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生建設鋪開“幸福賬本”
85歲的黃桂敏每天中午都會約三四個老朋友一起去吉木乃縣文明路社區的巷往餐廳吃飯,“自己在家總湊合,社區每天都有四菜兩湯,吃得好還便宜。”黃桂敏感嘆現在的政策真好。
這是新疆大力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截至2024年底,全疆建成鄉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和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22個,建成1.1萬個老年助餐服務點,基本實現了有需求老年人就餐服務的全覆蓋,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貼心的養老服務。
在新疆,最美的建筑是學校。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距離邊境線47公里,這里的學生多為柯爾克孜族護邊員的子女。2022年8月,學校成為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首個西部計劃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試點學校。
新疆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合影。謝依特小學供圖
兩年前,閆澤峰從山西來到謝依特小學,成為一名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隊員。學校雖然偏遠,教學環境卻不差,寬敞、明亮的教室,嶄新的桌椅和多媒體設備,這讓閆澤峰的支教工作干起來愈發有勁兒。“孩子們的父母護衛祖國的邊疆,我們護航孩子的未來!”閆澤峰“支教的路”越走越堅定。
今年9月,新疆工業學院迎來了首批學生,它是教育部批準設置的公辦普通本科院校,同時得到31所高校“組團”支援,以“大組團+小組團+專業包建”援建新模式,全力助推新疆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新疆工業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侯志軍(左一)向中國工人大思政課?新疆篇宣講團成員介紹學校情況。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攝
“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我一定會刻苦拼搏,學成后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國家作貢獻。”新疆工業學院大數據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1班學生周宇軒被學校雄厚的教學資源所震撼。
新疆堅持緊貼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近年來,新疆持續將七成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用于民生建設,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動發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2024年,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邁上3萬元臺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萬余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萬余元,比2012年分別增加2.38萬余元和1.25萬余元。
——2024年,新疆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102.72%、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7.74%,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新疆有普通高校63所,較2012年增加24所。
——2024年底,新疆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691.15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366.9萬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2012年以來,連續13次提高低保標準。
積小勝為大勝。一組組“幸福賬本”是新疆發展最真實的“成績單”。
文化認同繪就同心畫卷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7月28日,“牢記囑托感恩奮進——2025行走的思政課”系列主題活動走進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固原巷社區,社區各族群眾和星光老年合唱團動情地唱著這首熟悉的歌。
7月28日,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固原巷社區星光老年合唱團與社區群眾合唱《我和我的祖國》。人民網 李欣洋攝
“社區各族居民相親相愛,我們是一家人。”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固原巷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耀文道出了固原巷最動人的底色,“這里,各族群眾守望相助,早已將團結融入日常的生產生活。”
石榴花開,籽籽同心。
哈密市伊吾縣下馬崖鄉,73歲農民畫家茹則瓦妮罕·庫爾班畫了4000余幅作品,“我的畫都是親身經歷,都是心里話。”她把普通人的生活、家鄉的變化、對黨的感恩,一筆一筆畫進了歲月里,描繪著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美好畫卷。
目前,新疆已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01個、全國民族團結教育基地14個,民族團結之花在天山南北處處盛開。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
左公文化苑。人民網 李欣洋攝
8月,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左宗棠收復新疆》播出,講述了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率領西征大軍,驅逐侵略勢力,收復新疆,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英勇壯舉。
左宗棠文化研學館、左宗棠鳳凰臺歷史文化公園、左公柳等相關歷史遺存得以逐一活化利用,哈密用一座城講好左公故事,這是“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論斷的鮮活教材,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載體。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截至2024年,新疆共有各級文物保護機構195個,登記備案博物館150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71家。通天洞遺址、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莫爾寺遺址等先后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透過歷史文化這扇窗,可以看到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9月,全國首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材:大學語文》在新疆大學使用,通過學習和鑒賞優秀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感悟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多元一體的歷史基因和精神內核。
7月9日,參加2025年“石榴籽祖國行”閩木優秀中小學生融情交流研學活動的師生爬上居庸關長城。人民網 李欣洋攝
今年暑假,8萬多名新疆各族青少年奔赴大江南北,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感受祖國強大、繁榮發展、山河壯美。這樣的國土之行,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實踐,是新疆孩子們被問時,“我們是中華民族”的自豪回答。
天山雪松根連根,各族人民心連心。站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七十周年的嶄新起點上,新疆各族人民正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堅定的信心,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
未來的新疆一定更加美好,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幸福美滿。(唐曉勇 陳新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