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組委會秘書長 余有成
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與產業規模迅猛發展,給國內教育領域提出了新挑戰——在人才競爭激烈的當下,如果我們不能前瞻性地設置課程體系,推進跨領域、多行業和全場景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就會落后于時代,無法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調查顯示,在醫療領域,醫學影像人工智能崗位的招聘周期普遍超過6個月,那些既有深厚醫學背景又懂人工智能技術的醫工結合型人才,成為“香餑餑”。類似的,還有芯片設計、大模型架構、新型神經網絡這些方向,有高校與科研院所攜手企業聯合培養人才,還是滿足不了崗位需求。此外,智能終端、自動駕駛、腦機接口、合成生物、新能源儲能這些領域,實操型技術應用人才也嚴重短缺。
資料顯示,由于人工智能專業設置時間短,人才培養尚未形成規模,目前人工智能相關崗位主要靠計算機、電子信息類的傳統專業畢業生來支撐;而研究型高校在培養人工智能相關專業人才時,課程內容和學科發展也往往存在脫節的情況。
要想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就不能被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短缺“拖后腿”。為此,必須盡快打通新興領域人才培養機制,從學校課程體系變革、產教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多方面入手,強化跨學科課程安排,推動相近學科交叉融合,設置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具身智能體、量子計算、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學科相關課程,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同時,搭建以場景應用為牽引、工程實踐為平臺、產業落地為導向的融合智能科學與技術通識類創新人才體系,對于緩解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短缺現狀至關重要。(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5年09月2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