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延續,不只是時間的自然流淌。當古希臘的城邦湮沒于歷史塵埃,蘇格拉底的追問仍在課堂回響;當良渚玉琮蒙塵于地下,“天人合一”的智慧已通過課本走進青少年心靈。這背后,站著一群沉默而堅定的“工程師”——他們被尊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以心靈雕琢心靈,以精神潤澤精神;若再深入文明傳承的底層密碼,他們則是最精密的“文化基因工程師”:以講臺為工作臺,以心靈為實驗室,拆解、篩選、重組、傳遞文明的核心密碼,讓關乎價值、智慧與精神的基因跨越代際,生長出面向未來的生命力。這兩種定位一脈相承:前者是教育人文性的詩意表達,后者是文明延續性的深層詮釋,共同勾勒著教師“塑造人、傳承文明”的完整使命。
一、基因庫的“守門人”:在浩瀚中篩選核心密碼
文化基因的世界,是一座兼容并蓄又良莠不齊的“基因庫”。從《二十四史》的興衰鏡鑒到網絡時代的碎片化信息,從“仁義禮智信”的價值內核到某些地域的封建陋習,無數觀念、習俗、技能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交織。教師的首要使命,便是成為這座基因庫的“守門人”,以專業眼光完成“去粗取精”的篩選——這不是簡單的取舍,而是對文明核心密碼的守護。
語文課上,為何獨選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因這句詩藏著中國人“兼濟天下”的精神基因,比空洞的“奉獻”說教更具穿透力。歷史課上,為何既講盛唐開放包容,也講近代屈辱抗爭?因前者是文明自信的源頭,后者是民族覺醒的催化劑,二者共同構成“自強不息”的基因雙螺旋。即便是理科課堂,篩選亦暗藏深意:物理教師講解牛頓力學時,特意提及他晚年對神學的沉迷——這不是否定科學巨匠,而是在學生心中植入“理性精神需時刻保持自省與開放”的關鍵基因。
這種篩選的智慧,本質是對文明“核心序列”的堅守。如同工程師為航天器選擇最適配的材料,教師以專業判斷甄別并抵御那些與時代精神、人類共同價值相悖的文化要素的侵蝕:糾正“讀書只為賺錢”的功利主義,引導學生警惕網絡謠言中的極端思維,在多元文化沖擊中錨定“人類共同價值”的底線。正是這種篩選,確保了文明基因庫“核心穩定、邊緣開放”的蓬勃生機。
二、密碼本的“翻譯者”:讓古老的文化基因適配現代語境
然而,文化基因的原始形態往往帶著時代的“密碼鎖”。孔子的“克己復禮”深植于周代禮樂制度,梵高的《星月夜》浸染著19世紀的精神危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誕生于經典物理體系崩塌的年代。若不經過轉譯,這些珍貴基因只會成為博物館里的“文物”,無法融入當代人的精神圖譜。教師,正是破解密碼的“翻譯者”,讓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產生“接口”。
轉譯的核心密鑰,在于搭建“認知橋梁”。面對“孝道”這一傳統基因,教師不空談“二十四孝”典故,而是轉化為“給父母打個電話算不算孝”“如何平衡個人獨立與家庭責任”的現實討論——使“孝”從古代強調的“順從”倫理基因,升華為現代注重的“情感聯結”核心基因,完成傳統基因的現代性激活。講解“絲綢之路”時,關聯當代“一帶一路”的合作共贏理念,讓“開放互鑒”的基因在古今對照中顯現生命力。即便是數學公式,教師也在轉譯:勾股定理不僅是a2+b2=c2的符號,更是建筑、導航、計算機圖形學中“空間測量”的基因原型。
這種轉譯不是“降維”,而是“適配”。如同工程師為老機器加裝USB接口,教師讓文化基因獲得現代表達的“通用協議”:用博弈論分析“囚徒困境”,讓中學生理解《孫子兵法》的智慧;用“共情能力”解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讓傳統文化基因接入現代社交算法。當學生發現《蘭亭集序》的“死生亦大矣”與存在主義的“向死而生”能產生共鳴,文化基因便完成了從“歷史符號”到“生命體驗”的轉化。
三、培養皿的“調控者”:讓文化基因在實踐中扎根
經過篩選與轉譯的文化基因,還需在鮮活的生命體驗中扎根。文化基因的傳承,絕非“復制粘貼”的機械移植。如同生物基因需要適宜環境才能表達,文化基因的“植入”依賴教師搭建的“培養皿”——一個精心設計、富含互動、體驗與反思的“生態化”生長空間。在這里,教師不再是“灌輸者”,而是“環境調控者”,通過溫度、濕度、營養的精準調配,讓文化基因自然融入學生的心智結構。
課堂上的“認知沖突”是最好的“培養基”。討論“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時,教師不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呈現漁民因禁漁期失業的案例、企業減排的成本壓力、極地冰川融化的數據——讓“可持續發展”的基因在矛盾辨析中扎根,而非停留在口號層面。實驗室里的“試錯體驗”更具穿透力:化學教師讓學生親手操作失敗的實驗,觀察因配比錯誤產生的異常現象,比背誦“嚴謹求實”的校訓更能植入“科學精神”基因。
校園外的“具身實踐”是基因表達的“催化劑”。帶領學生在非遺工坊學習傳統刺繡,不是為了培養工匠,而是讓“精益求精”的基因在穿針引線中生長;組織青少年參與社區養老服務,不是為了完成公益指標,而是讓“敬老愛老”的基因在陪伴老人的笑聲中激活。如同工程師通過模擬實驗測試材料性能,教師設計這些實踐活動,本質是為文化基因提供“表達場景”——當學生用編程技術為鄉村學校開發教學工具時,“科技向善”的基因從概念變成了行動自覺。
四、變異庫的“創造者”:讓文化基因在創新中進化
真正的“文化基因工程師”,從不滿足于“原樣傳承”。生物演進的動力在于有益變異,文明躍升的引擎則在于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與進化。教師的最高使命,便是成為“變異庫”的創造者,鼓勵學生在繼承中突破,讓古老基因長出適應未來的“新片段”。
跨學科的“基因重組”最具創新力。語文教師引導學生用大數據分析《紅樓夢》人物的社交網絡,讓文學基因與數據科學基因結合,誕生“數字人文”的新可能;美術教師讓學生用3D打印技術復刻青銅器,讓傳統工藝基因接入現代制造基因,催生出“新中式設計”的變體;生物課結合倫理學討論基因編輯技術的邊界,讓生命科學基因與人文關懷基因重組,催生“科技倫理”這一面向未來的新型文化基因。這種重組不是簡單拼接,如同工程師融合不同材料特性制造復合材料——既保留各自優勢,又產生全新性能。
批判性思維是“有益變異”的催化劑。教師會故意“留白”:講完《愚公移山》,追問“如果愚公生活在今天,他會選擇搬家還是移山”;分析完經典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改變某個變量,結果會怎樣”。這種追問不是否定傳統,而是為文化基因注入“反思性片段”——讓“堅持”的基因攜帶“變通”的可能,讓“權威”的基因兼容“質疑”的空間。當學生用“和而不同”的理念設計跨文化交流方案,用“中庸之道”平衡社交媒體時代的極端情緒,文化基因便完成了從“歷史遺產”到“未來工具”的進化。
結語:以匠心守文脈,以教育向未來
站在文明的長河邊回望,教師的身影始終清晰:他們左手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以心靈之火點燃心靈之光,鑄就個體生命的豐盈宇宙;右手是“文化基因工程師”,以專業之舵守護文明星火,驅動價值與智慧在代際長河中奔涌不息。從篩選基因時的審慎,到轉譯密碼時的智慧,從調控培養皿時的細致,到創造新變體時的勇氣,他們的每一份工作,都在回答一個根本問題——如何讓文明的火種,既燒得熱烈,又傳得久遠。
這便是教師群體最恢弘而深沉的史詩:他們不必都像周公那樣制定禮樂綱領,不必都像牛頓那樣開辟科學疆域,但正是這千千萬萬在講臺上、實驗室里、實踐場中的教育者,以獨特的專業智慧與創造性勞動,用日復一日的精密工作,讓“仁義”“理性”“創新”“包容”這些文明的核心基因,在每一代人的生命中重新編碼、重新表達,最終匯聚成推動人類向前的磅礴力量。教育的偉大,正在于此——以當下的匠心,守護文明的文脈;以今日的課堂,孕育未來的基因。(文/黨雙忍)
注:《文化基因學》透過現象看本質,將掀起由道統文脈到文化基因的文化研究“范式革命”。“人”字,由一撇一捺合構。一撇為生物基因,一捺為文化基因,人類是“兩因共舞”生成的“兩因傳奇”。2025年9月27日于磨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