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神南產業公司機電設備維修中心的質量技術科依舊亮著燈。科長劉浩偉面前攤開著三份檢測報告,眉間擰成了疙瘩。
“又是焊縫內部氣孔,同一位置,同一類型。”他摘下眼鏡,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這是當月第三次在返修的液壓支架上發現類似問題了。問題若不從根本上解決,這批關乎井下數百人安全的支護設備就無法放心交付。
次日一早,機電設備維修中心緊急召開質量分析會。沒有常見的推諉與辯解,車間經理開門見山:“問題出在咱們身上,就必須由咱們解決。今天不是追責,是攻關。”
一場圍繞“一道完美焊縫”的全流程質量管控升級就此展開。
容不得半點馬虎
度無死角盯防,把好質量每一關
“根源在過程,答案就在現場。”質量小組扎進車間,推行“自檢、互檢、專檢”三檢制度。他們為每道焊縫建立專屬“身份證”,從坡口清理、焊材預熱到施焊電流電壓,每一參數都實時記錄、全程可溯。青年焊工王予鵬感受頗深:“現在焊完一步,自己先量一遍,旁邊師傅再復核一次,質檢員最后用探傷儀掃一遍。壓力大了,但心里踏實多了。”這套層層嵌套的監督網,確保了缺陷在萌芽階段就被發現和攔截,實現了“缺陷零容忍”。
容不得絲毫差池
嚴苛標準+精準拿捏,構建工藝天花板
針對氣孔問題,小組長柳保利領銜攻關。他發現,氣孔問題源于焊材干燥程度和氣體流量的細微失配。他們沒有停留在經驗調整,而是展開大量實驗,將成功的參數固化為唯一標準——焊材必須經350℃、2小時烘干,保護氣體流量精確控制在15-17L/min。他們為每種母材、每個焊位都制定了這樣的工藝卡,并將激光檢測融入實時監控,確保毫米級的變形都在受控范圍內。“讓標準說話,讓數據做主”,自此,質量不再依賴個人的“手感”,而是建立在精準、可復制的體系之上。
容不得一絲懈怠
返修與持續改進,閉環管理永無止境
當一件焊縫缺陷件被標識出來,它進入的是一套嚴密的返修體系。高級工郭海峰嚴格遵循“缺陷不覆蓋、不傳遞”原則,徹底刨開缺陷、分析根因、建檔追蹤后方能施焊。每一次返修都是一次技術復盤,其過程和結果被納入案例數據庫,用于每周的焊工培訓。“我們不怕發現問題,就怕重復問題。”質量改進閉環的形成,讓每一次教訓都轉化為了預防風險的寶貴資產。
一周后,那批曾問題不斷的液壓支架以全部優良的檢測結果順利交付。井下傳來消息:支架支護平穩可靠。
劉浩偉望著新的任務單,平靜地對團隊說:“咱們的質量管控,沒有終點。今天的高標準,就是明天的新起點。因為咱手里焊出去的,不只是焊縫,更是礦工兄弟們的生命防線。”(供稿:任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