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新聞辦9月22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表示,我國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更加穩固,保險業累計賠付9萬億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61.7%。來自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險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總資產39.2萬億元,較年初增加3.3萬億元,增長9.2%。我國保險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災減損、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筑牢民生保障底線
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是對大病患者發生的高額醫療費用給予進一步保障的制度性安排。大病保險由政府負責基本政策制定、組織協調、籌資管理,并加強監管指導。商業保險機構則發揮專業優勢承辦大病保險項目,通過市場機制作用,提高大病保險的運行效率、服務水平和質量。
2021年,原中國銀保監會印發《保險公司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業務管理辦法》,規范保險公司經營行為,維護參保群眾合法權益。在此基礎上,監管部門對經辦大病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進行動態調整,嚴格新增承辦主體,同時加強現場檢查力度,及時將不符合條件的公司移除出名單,推動大病保險制度平穩有序運行。來自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病保險已服務12.2億城鄉居民。
2024年,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關于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普惠保險作為我國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圍繞保障民生、服務社會,努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廣泛覆蓋、公平可得、保費合理、保障有效的保險服務。金融監管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要堅持3個原則。一是堅持廣泛覆蓋,提升保險服務的可及性。二是堅持惠民利民,提升保險服務的可負擔性。三是堅持公平誠信,提升保險產品的保障屬性。
各保險公司先后推出“惠民保”、普惠型家財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等多種產品。這些保險產品提升了農民和城鎮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水平,加大對老年人、慢性病人群、特殊職業和新市民等群體的保障力度,提高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的抗風險能力。來自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5年來商業健康險為患病人群累計支付1.8萬億元經濟補償。
當前,我國正加速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人,占總人口的22%。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失能老人數量不斷攀升,傳統的社會保障模式已難以充分滿足老年人長期護理的需求。
2023年底,山東濟寧市正式啟動長護險商業保險機構承辦工作。中國人壽壽險公司在當地建成并運營1800平方米長護險服務中心。截至目前,公司經辦濟寧中心城區長護險項目享受待遇人員5000余人,累計待遇支出9500萬元;累計辦理登記簽約近1.9萬件,赴長護機構及失能人員家中現場失能等級評估1萬余件。濟寧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引入商保機構經辦長護險,有效發揮了商保機構專業優勢,減輕了政府管理壓力,提高了服務效率,提升了參保居民、職工滿意度和認可度,增強了失能群體幸福感與獲得感,真正達到了多方共贏局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十四五”期間,保險公司創新發展各類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開發交費靈活、收益穩健、領取形式多樣的商業養老年金產品,積極應對老齡化挑戰。在風險有效隔離的基礎上,以多種方式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實現長期護理、風險保障與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等服務有效銜接。來自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商業養老、健康保險積累準備金11萬億元,長期護理保險覆蓋1.8億人。
提升防災減損能力
農業保險是各個國家扶持農業發展的通用手段。農業生產往往要面對各種天氣和自然災害影響,通過保險的杠桿效應,可以有效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沖擊,穩定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在“中央保大宗、地方保特色”的原則下,不斷擴面提標增品。李云澤介紹,我國農業保險為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三大主糧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覆蓋全國,“十四五”期間畝均保額提升了72%。
稻谷、小麥、玉米這三大糧食作物是老百姓飯碗里主要的糧食品種。2018年起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在部分產糧大縣試點,2023年這兩個保險品種拓展至所有產糧大縣,2024年在全國全面推開。完全成本保險是對總的生產成本進行保障,包括物化成本、土地和人工成本;種植收入保險是先測算一個種糧收入目標,若最后未達預期,農民可獲得一定補償。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的實施,給種糧農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為受災農民提供了實打實的經濟補償。來自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央財政安排了562億元預算,其中超過200億元用于支持三大主糧保險發展。
農險承保理賠服務水平是農戶獲得感和農險成效的“試金石”。金融監管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司長尹江鰲介紹,監管部門出臺了《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辦法》,明確和細化了相關規定,組織保險行業編制了種植險、養殖險、森林險承保理賠服務規范,梳理服務流程,明確服務標準。此外,還出臺了《農業保險精算規定(試行)》,對農險費率的厘定回溯和準備金評估建立了規范,發布了338個地市區域的三大主糧成本保險行業基準純風險損失率,根據各地實際風險進行差異化定價。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部地區在夏秋季常常遭遇臺風和洪澇災害,西部地區也會受到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影響。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不斷推動建立健全國家巨災保險保障體系,豐富巨災保險保障形式,更好地服務防災減災救災。2024年初,金融監管總局、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擴大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保障范圍 進一步完善巨災保險制度的通知》,將地震、臺風等各類常見的自然災害都納入保障范圍,基本保額也實現翻番。李云澤表示,保險業針對洪澇災害、臺風地震等累計賠付超過1500億元,做到應賠盡賠、能賠快賠、合理預賠。綜合性巨災保險試點在20多個省市落地,推動防災減災“安全網”進一步織密織牢。
加力服務實體經濟
近年來,保險行業積極對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國家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風險保障與融資需求,探索提供一攬子風險管理與金融服務方案,助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7月底,中國“一帶一路”再保險共同體在北京舉辦研討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付保宗表示,在國際國內新變局下,“走出去”企業遇到的風險挑戰增多,保險重要性越發凸顯,建議保險業聚焦重點區域與關鍵領域,加強精準化保險產品創新,深化保險與“走出去”企業協同聯動,提升行業服務效能,積極推進國際化布局,增強國際話語權,推動風險保障標準體系“走出去”。
9月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發布《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政策性職能履行評估報告(2024年度)》(以下簡稱《報告》)。作為我國唯一的政策性保險公司,中國信保2024年全年實現承保金額達10214.4億美元,同比增長10%,首次邁上萬億美元臺階。《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信保服務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能力持續增強。從出口促進效果看,出口信用保險直接和間接帶動出口金額超9300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為26%,提高1.5個百分點。
近日,中國信保承保支持的哈薩克斯坦單體最大風電項目——赫羅姆陶150兆瓦風電項目實現首批8臺風電機組并網發電,項目投運后,年平均發電量約509吉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0萬噸,將極大緩解項目所在地區缺電問題。該項目由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牽頭承建,中國信保四川分公司為該項目2年延付的應收賬款和前期成本投入提供了特定合同保險,承保金額超過7億元人民幣,最大程度保障了承包商在項目執行和收款過程中面臨的出口信用風險,還帶動中國建設銀行四川省分行為承包商提供了保單項下配套人民幣融資支持,助力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以來,中國信保先后實施兩輪專項支持政策,幫助外貿企業穩訂單、拓市場、補損失、增信心,逆周期調節作用進一步發揮。今年上半年,有效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承保金額565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5%;服務客戶22.3萬家,增長11.9%,覆蓋外貿企業的三分之一。
李云澤表示,“十四五”時期以來,保險業助力實施穩外貿政策,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累計提供風險保障4.4萬億美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52%。打造跨境貿易金融服務“快車道”,為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有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