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鏈斗,采購價十余萬元,車間生產需要九個大鏈斗。采購費需百余萬元,這筆賬,曾經是神南產業公司搬家中心檢修隊生產管理中一筆“沉默”的成本,更是壓在生產經營效率之上的一塊巨石。當“外購”“外委”成為習慣,成本持續外流,不僅加重經營壓力,更在無形中消磨著中心自主攻堅的銳氣。
轉變,從意識開始。面對居高不下的采購與維修支出,搬家中心上下逐漸形成共識:降本既不能只靠“省”,更要主動“變”。從最初的外委維修,到后來嘗試自主檢修,再到最終實現自主制造,這一路,不只是技術的跨越,更是一場從“等靠要”到“自己干”的思想革命。
沒有圖紙,就抱著舊件一點一點測繪;焊縫強度與耐磨層要求極高,就反復試驗、優化工藝;4噸重的大家伙吊裝困難,便創新采用“分段焊接+協同作業”模式……技術人員與一線工人攜手,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首臺自制鏈斗僅用20天完成,并成功投入項目使用,質量不輸外購產品,成功節十余萬元采購費。實干,是破解難題最硬的底氣。
成本賬,越算越清晰。中心設備外委維修,單個人工費就要3萬至4萬元;而自主制造,除材料支出外,人工成本幾乎歸零。目前,第二臺自制鏈斗也即將完工。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搬家中心“精打細算”成了新的行為自覺:從焊條選型到鋼板裁切,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搬家員工的成本意識。省下來的,是真金白銀;練出來的,是過硬本領。
“緊日子”不是一味節衣縮食,而是要把錢花在發展的刀刃上。通過自制鏈斗等項目壓降非必要支出,中心得以將更多資源投向設備升級與人才培訓,實現“節約—投入—提升”的良性循環。這種以效能為導向的成本管控,正悄然改變發展邏輯:從算“小賬”到謀“大賬”,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優化。
自制鏈斗的成功,是一個起點,更是一種信號。它印證了“好日子是干出來的”,也激勵更多員工思考:還有哪些高耗件可以自主造?哪些環節還能再優化?當“降本增效”從口號變為行動、從任務轉化為自覺,神南產業公司發展的內生動力便真正強了起來。
如今,握緊“成本算盤”已不再是一句空話。它體現在每一寸鋼板的精準裁切、每一道焊縫的可靠成型,更融入了每一位員工立足崗位、精業篤行的日常。用緊日子換好日子這條路,搬家人既走得踏實,也走得開闊。(供稿: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