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南產業公司機電設備維修中心機加車間焊工二班,90后副班長丁艷龍有個響當當的外號——“愛鉆牛角尖的技術控”。同事們總說:“丁師傅要么蹲在機器人旁調參數,要么對著屏幕改程序,連吃飯都抱著筆記本琢磨數據。”這個戴著黑框眼鏡、說話帶著點靦腆的年輕人,用一股子“較真勁”啃下了一個個技術硬骨頭,成了車間智能化轉型的“排頭兵”。
丁艷龍(中)
“差1毫米都不行”的較真勁
“編程差一點,焊接質量就差一大截,咱們得對產品負責。”這是丁艷龍常掛在嘴邊的話。
2024年,車間接到中部槽槽幫補焊的緊急任務。這個“老大難”問題困擾車間多年,人工補焊不僅耗力費時,焊瘤、氣孔等缺陷率高達30%,后續氣刨、打磨工序常常讓維修進度“卡殼”。丁艷龍主動請纓,立下“3個月啃下硬骨頭”的軍令狀。
項目啟動后,他放棄了午休和下班休息時間,一頭扎進工裝與智能焊接機器人的協同調試中。從機器人關節臂運行軌跡的優化,到焊接角度的精準測算,再到程序參數的反復校驗,他帶著筆記本蹲在機器人底座前,一次次比對數據、調整參數,手指在編程平板上快速滑動的頻率,比車間飛濺的焊花還密集。
讓機器人學會補焊的巧心思
傳統補焊靠工人的手穩眼準,丁艷龍卻想:“能不能讓機器人接手?”他提出將自制工裝與智能焊接機器人結合,通過程序控制實現精準補焊。
這個想法起初遭到質疑:“機器人哪有老師傅的手感?”他不爭辯,只是帶著團隊泡在車間,把槽幫樣品切割成20多塊,逐一測試不同材質、厚度的焊接參數。為了讓工裝與機器人無縫配合,他帶著卡尺量尺寸、畫圖紙,光設計稿就改了17版。有次調試時,機器人突然出現軌跡偏移,他一連蹲了3個小時排查程序,解決問題。
《自制中部槽槽幫補焊工裝》項目最終成功落地。當第一塊槽幫通過機器人補焊后,質檢員拿著放大鏡反復檢查:“焊瘤沒了!氣孔消失了!”
在車間后續應用該工裝后,補焊效率提升50%,單節修復工期縮短1.5小時,年節約耗材及人工成本超10萬元,補焊質量穩定性顯著提高,后續返工率幾乎為零。這項創新成果不僅扭轉了槽幫補焊拖后腿的局面,更在公司季度創新評審中斬獲一等獎,成為車間破解生產瓶頸的利器。
帶著年輕人一起沖的“領頭雁”
“一個人鉆不算本事,帶著大家一起進步才叫能耐。”身為焊工二班副班長,丁艷龍把自己的較真勁變成了團隊的戰斗力。
他毫無保留地把編程技巧、機器人調試經驗,交給年輕職工,遇到技術難題,他不厭其煩地從畫圖到調試全程手把手教。
今年車間又引進《超大型中部槽智能增材生成線系統》,面對全新的焊接工藝,丁艷龍主動參與學習和調試。他帶著班組人員白天跟著廠家工程師學操作,晚上整理學習心得,很快就掌握了操作要領。
“丁師傅的筆記本就是百科全書。”班組小李感慨道:“里面不僅有參數公式,還有常見故障排除等操作細節。”
“智能化轉型就像焊道成形,每一步都要走扎實。”丁艷龍常對年輕人說:“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把重復的事做出創新,這就是對實干最生動的詮釋。”這個愛“鉆牛角尖”的90后,用焊花與代碼書寫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優秀答卷。(供稿:史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