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礦安全生產(chǎn)的“神經(jīng)中樞”里,PLC控制箱精準發(fā)號施令,電源箱穩(wěn)定輸送能量,攝像頭與傳感器緊盯設備運行 ——而守護這套精密系統(tǒng)的,正是機電設備維修中心電工班的技術團隊。
為讓電工維修技藝薪火相傳,班組以“師帶徒”為紐帶,將老師傅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安全準則與責任擔當相融合,通過一次次手把手教學,融入青年員工的成長之路。螺絲刀起落間、萬用表讀數(shù)時,一段段“以老帶新、共促成長” 的奮斗故事,正在這里上演。
嚴規(guī)明標,扎實傳承“基本功”
電工維修容不得半分馬虎:一處接線錯誤可能讓PLC控制箱程序紊亂,一次疏忽就可能給電源箱埋下短路隱患。因此,班組的“師帶徒”從一開始就立下“嚴標準、明目標”的規(guī)矩。
新員工入職后,班組根據(jù)專業(yè)背景匹配“師傅”,這些師傅不僅要有5年以上維修經(jīng)驗、持有高級電工證書,還須近3年無安全操作事故。師徒雙方要簽訂《師帶徒協(xié)議書》,把6個月培養(yǎng)周期拆成“三階目標”:前2個月,徒弟熟練識別PLC控制箱內部元件、掌握電源箱接線規(guī)范,獨立完成攝像頭和傳感器檢查;中間2個月,學會用萬用表測電路、運用編程軟件讀取PLC簡單程序,可獨立處理傳感器無信號、電源箱跳閘等常見故障;最后2個月,需能獨立維修PLC控制箱模塊故障、調試攝像頭參數(shù),具備單獨執(zhí)行維修任務的能力。
實操為王,把課堂“搬”到現(xiàn)場
電工維修技術,光說不練假把式。班組的“師帶徒”從不讓徒弟死記圖紙,而是把課堂直接“搬”到維修現(xiàn)場,讓徒弟在真實場景里學真本領。
師傅帶徒講究“先看后做、邊做邊教”。徒弟劉忠勇剛接觸PLC控制箱時,面對密密麻麻的接線端子犯了難。師傅張磊沒讓他硬背,而是拉著他到車間:“你看,這個輸入模塊紅色線接24V正極,黑色線接負極,如果接反,模塊很可能燒毀。”一邊說,一邊拿螺絲刀手把手教他規(guī)范接線,用萬用表演示如何測模塊電壓。修電源箱時,師傅會演示檢查空氣開關觸點、判斷接觸器狀態(tài);調攝像頭時,會教他排查角度偏差、網(wǎng)線接觸問題。
為了讓徒弟練出“真功夫”,班組還定期搞“模擬故障演練”——在備用設備上藏好“問題”:故意松動PLC 接線端子、模擬電源箱線路虛接,讓師徒一起“會診”。一次次實操下來,徒弟們慢慢練出了“一眼識故障、快速解難題” 的本事。
匠心傳情,把責任 “刻” 進心里
“師帶徒”傳的不只是技術,更是一份匠心與擔當。師傅對徒弟的關心,常常不止于工作。
徒弟李錦超剛入職時,總怕維修失誤影響生產(chǎn),操作時畏首畏尾。師傅張磊看在眼里,休息時主動跟他聊起自己的經(jīng)歷:“我剛學維修時,也接錯過PLC線路,導致設備停機。但別怕犯錯,關鍵是從錯里總結經(jīng)驗,下次不再犯。”之后,張磊帶著他一步步參與實際維修,每次完成任務都幫他復盤,慢慢幫他建立信心。如今的李錦超,早已能從容地應對復雜的PL控制箱故障。
在這套“師帶徒”機制下,班組已成功培養(yǎng)出4名合格的電工維修人員,其中2人可獨立負責PLC控制箱維修,并在公司技術比武中分獲一等獎與二等獎。這些年輕力量不僅守好了設備穩(wěn)定運行的“防線”,還主動優(yōu)化電源箱接線布局、升級傳感器報警程序,為安全生產(chǎn)注入了新鮮活力。(供稿:何國華 王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