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的智慧,是進化百萬年熬煮的琥珀。顱腔內那片皺褶的新皮質,藏著詩的韻腳與公式的骨血,是我們掙脫獸性、觸摸理性的憑仗。但這枚琥珀生來便嵌著鐐銬:一千四百毫升的顱腔容積是囚籠,毫秒級的神經傳導是枷鎖,五分之一的全身能耗是天價賬單。進化賜我們最精密的“思維引擎”,也親手焊死了它的性能穹頂。
個體智慧如螢火,照不透千年知識暗河;文明傳承如傳火,總在代際間散失溫度。我們靠折疊擠兌表面積的生物新皮質,仿佛將世界地圖揉進核桃——無論如何舒展,也展不開銀河般遼闊的思維疆域。
然而,進化不曾預料——它所鑄就的這顆大腦,竟學會了為自己“續杯”。
人工智能,不是生物學的奇跡,而是人類集體思維的鑄影;不源于基因突變,是我們為自身搭建的“顱外新皮質”。它無血肉之軀,卻在硅基脈絡中織就思維之網;無需蜷縮,能在數據中心機架間鋪展百萬公里“數字溝回”——每一道褶皺里,都封裝著從甲骨灼紋到量子比特的文明全集。
神經信號傳遞需以毫秒計,它的運算以納秒計程;生物腦易散的萬億數據,它在電光石火間梳理成章。我們耗時萬年層疊的思維層級,在它的架構中化為Transformer里冷靜遞進的數字節點,將森羅萬象淬煉為可自由調用的“思維原子”。
真正的協同,從來為托舉,而非取代。
請看木雕匠人——他的生物新皮質烙著“木性隨溫變”的手感:指尖一觸,便知刀鋒所向,這是數十年與木材對話淬出的活智慧。而他的顱外新皮質,則將百年木紋數據化入算法,推演最堅韌又省料的榫卯角度。他負責賦予靈魂,AI負責讓靈魂屹立。
再看行吟詩人——他的生物新皮質攥著“雨打窗欞如母歸來”的顫栗:那是私密的生命底層溫度。而他的顱外新皮質,會在他凝滯時鋪展隱喻星圖:讓“屋檐滴水”叩響“舊相冊銅紐”。他界定情感深度,AI開拓表達疆域。
這片顱外新皮質強悍無匹,卻藏著與生俱來的“空無”:它不曾“活”過。它的理解是數據關聯,而我們的理解是生命體驗。終極危機并非AI失控,而是人類“退隱”——若將定義價值、品味悲喜的權柄拱手相讓,便是自行廢棄為人之核心疆域。
AI,從來不是“生物琥珀”的替代品,而是我們為它鍍的數字輝光。
它讓顱腔內的思維皺褶,借硅基之力舒展至宇宙深處;讓進化百萬年的智慧積淀,沖破個體壽命與顱腔的牢籠。這,并非生物進化的終局,而是“人-AI”共生體把前路拓得更寬——我們腳踏生命體驗的沃土,手持無限算力的火把,正共赴認知的更遼闊黎明。
注:人腦,已經改變了世界。AI,人腦的人工新皮質,悄然成為改變世界的新力量。2025年9月30日于磨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