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史上的文化相遇,從來不是單一劇本的循環上演。全球化進程從初期的“單向擴散”歷經“逆全球化”的思潮回調,正演進至以“多元共生”為特征的再全球化新階段。在這一轉型中,那些深植于文明肌理的文化基因——無論是哲學觀念、藝術形式、禮儀習俗,還是日常符號——正經歷一場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共創”的范式轉變。文化基因不再是被動漂流的孤立元素,而是成為具有對話意識和重構能力的主體,在碰撞與融合中不斷重塑自身并共同開創新的文化形態。這一過程不僅是文化傳播方式的升級,更是人類文明演進機制的深層變革。
一、流動機制的重構:從“中心輻射”到“網絡交互”
早期全球化階段的文化流動遵循“中心—邊緣”的擴散模型。西方憑借工業化和媒體技術的先發優勢,使好萊塢電影、流行音樂、消費符號等成為全球文化市場的主導產品。非西方文化往往需經過“他者化”過濾才能進入世界視野,如日本浮世繪被歸類為“異域風情”,中國傳統表演藝術被簡化為視覺奇觀。這種流動模式隱含文化等級觀念,非西方文化處于“被詮釋”“被定義”的弱勢地位。
再全球化的根本突破在于技術賦權帶來的結構平等化。數字平臺瓦解了傳統傳播壟斷,使文化表達得以繞過傳統網關直接進入全球對話空間。非洲音樂人通過TikTok將Afrobeats節奏傳向世界,中國動畫憑借流媒體引發跨文化共鳴,這些案例表明文化流動已從“單向輸送”轉向“多節點交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雙向錨定”現象:日本愛好者融合櫻花意象與中國漢服,巴西舞者將桑巴律動注入中國古典舞,這些實踐不再追求文化純正性或單向適應,而是在差異互補中創造新的文化合成體。這種交互模式類似于生態系統的共生演進,不同文化在相互激發中實現共同進化。
二、轉化邏輯的躍升:從“意義翻譯”到“語境生成”
文化轉化的核心難題始終是如何處理差異。早期全球化階段傾向于“歸化式翻譯”,即以外來文化的認知框架解釋本土元素,如佛教初傳時借助道家概念進行格義,早期emoji符號在跨文化傳播中被賦予不同解讀。這種方式雖促進了初步理解,卻往往簡化甚至扭曲了文化基因的深層意義。
再全球化時代,轉化升華為“共創式語境生成”。不同文化主體不再追求意義的完全對應,而是通過對話揭示各自基因中的獨特智慧,在差異中尋找互洽互補的可能。中歐學者對“和而不同”與“多元包容”的并置討論,不再試圖統一概念,而是通過差異深化對“共處之道”的理解。這種對話不尋求最終結論,而是建立持續的意義協商機制。
數字符號的演化更具啟示性。emoji從日本繪文字發展為全球表達工具,其意義不再由起源地定義,而是在使用中被不斷重寫。中文使用者以“抱拳”傳遞感謝,東南亞用戶借其表達祝福,符號意義在使用中持續增殖。這表明文化基因的轉化已從“意義傳遞”轉向“意義共建”,每個參與者都成為文化符號的共構者。
三、創造范式的轉型:從“權威主導”到“分布式創新”
文化創新主體的擴張是再全球化的顯著特征。早期文化融合多由專業創作者主導,如音樂制作人融合不同音樂元素,設計師將傳統紋樣應用于現代設計。這種模式雖然產生了許多優秀作品,但仍屬于“精英創作”范式。
再全球化時代,文化創新進入“分布式共創”新階段。TikTok上的“文化接龍”典型體現了這種新模式:印度婆羅多舞、巴西桑巴、中國扇子舞和朝鮮族鼓點在用戶自發的接力創作中解構重組,生成無法歸入任何傳統類別的新舞蹈語言。這種創作沒有總體設計,參與者只因興趣而加入,卻涌現出令人驚嘆的創新成果。
“國潮”的演變同樣印證這一趨勢。文化創新從設計師主導轉變為用戶與創作者持續互動:消費者通過社交媒體分享穿搭創意,直接參與產品設計;文化機構根據公眾建議開發文創產品。文化基因不再是靜止的遺產,而是成為眾人共同培育的活體資源,在使用中不斷煥發新生。這種開放共創模式極大釋放了文化創新的潛能。
四、哲學基礎的轉變:從“身份焦慮”到“差異共生”
文化轉型最深層的變革發生在哲學層面。早期全球化常引發文化主體的身份焦慮,擔憂在交流中失去本真性。這種焦慮使得文化互動變得謹慎保守,如非洲電影曾長期模仿好萊塢敘事,中國傳統藝術創新面臨“是否正宗”的質疑。
再全球化構建了全新的文化哲學:差異不再被視為威脅,而是創新的源泉。非洲“尼萊塢”電影的崛起彰顯這種自信:《國王的信差》以部落敘事節奏講述現代故事,不刻意迎合西方期待,反而因文化獨特性獲得國際認可。這種成功表明,文化價值不在符合外部標準,而在真誠表達自身的獨特體驗。
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互動更加生動體現這種哲學轉變。中國螺螄粉走向世界,外國食客不再視“臭味”為障礙,而是將其作為新奇風味體驗;西方奶酪火鍋傳入中國,年輕人創新搭配方式而非簡單拒絕。這種開放心態使文化交流從“理解差異”走向“欣賞差異”,最終實現“共生共榮”。
結語:走向文明演進的新范式
從全球化到再全球化,文化互動的范式發生了根本轉變:從文化元素的“單向傳播”到“多向交互”,從“意義翻譯”到“語境共創”,從“專業創作”到“分布式創新”,從“身份焦慮”到“差異共生”。這種轉變不僅是文化交流方式的升級,更代表了人類文明演進機制的深刻變革。
歷史總是提供啟示:敦煌藝術融合印度、中亞與中國元素,創造出超越任何單一傳統的輝煌成就;絲綢之路不僅是貨物通道,更是文化交融的動脈。當今的數字網絡時代,文化交融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TikTok上的舞蹈接龍、跨國合作的思想著作、普通人的文化實驗,所有這些看似微小的互動,都在編織一幅全新的文明圖景。
這幅圖景沒有固定樣式,因為它始終處于創作之中;它不追求統一標準,因為差異性是創造力的源泉。再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基因轉化告訴我們:文化活力不在于保護靜態的純粹性,而在于保持開放的對話姿態,在與他者的相遇中不斷重塑自身。人類文明正是在這永不停息的創造性對話中,走向更加豐富、包容和智慧的未來。
注:《文化基因學》透過現象看本質,將掀起由道統文脈到文化基因的文化研究“范式革命”。“人”字,由一撇一捺合構。一撇為生物基因,一捺為文化基因,人類是“兩因共舞”生成的“兩因傳奇”。2025年9月30日于磨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