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超越二元對立的文明演進觀
在人類文明敘事中,“傳統”與“現代”常被置于二元對立的位置——前者被視為發展的桎梏,后者則被簡單等同于歷史的斷裂。然而,通過對中華文明演進脈絡的回溯可以發現,真正的文明突破不是以割裂歷史為代價,而是深深植根于文化內核的“基因再創造”。那些沉淀于文明深處的文化基因,通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實現“新組合”,成為推動文明跨越時空限制、孕育新形態的根本動力。
一、文化基因:文明傳承與創新的穩定基質
文化基因是文明體系中承載核心價值、延續精神脈絡的基本信息單元,具體體現于哲學觀念、價值倫理、審美范式與制度習俗等多個層面。它既確保了文明的連續性,又為文明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庫中包含四大核心要素,構成了現代創新的根基:
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以“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智慧,構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成為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源頭;
2. “家國同構”的倫理觀,將家庭倫理延伸至社會治理領域,形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體系,為凝聚集體共識提供文化支撐;
3. “和而不同”的交往觀,以包容并蓄的姿態,搭建起跨文明對話的橋梁,為應對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沖突提供了思路;
4. “中庸辯證”的思維方式,通過“執兩用中”的智慧化解矛盾,培育系統思維能力,成為解決現代復雜問題的方法論基礎。
二、新組合的必然性:現代性挑戰下的文明應對
全球化進程中的文明碰撞、科技革命帶來的倫理困境、生態危機引發的發展反思,都對傳統文明提出了“基因適配”的新要求。固守單一文化基因無法回應新的時代議題,而全盤移植外來模式則會導致文化認同危機。在這種背景下,文化基因的“新組合”成為文明突破困境的必然選擇,其核心是“交流互構”而非“簡單西化”,主要通過兩條路徑展開:
1. 內部挖掘:激活傳統基因的現代價值 通過對傳統文化基因的現代解讀,而非簡單復古,實現傳統價值的當代轉化。例如從“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中提煉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傳統的仁政追求轉化為現代治理邏輯;從“知行合一”中衍生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務實精神,為當代實踐提供價值指引。
2. 外部嫁接:融合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 通過創造性適配而非被動接納的方式,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例如將現代市場經濟強調的“效率優先”與中國“統籌兼顧”的治理傳統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宏觀調控模式;使現代法治的“規則至上”與中國“德治教化”傳統互補,構建剛柔相濟的社會治理體系。
中國文化基因本身具有“兼容并蓄”的特質,從漢代吸收西域文化到唐代融合佛教文明,這種“海納百川”的品格使“外部嫁接”不會產生排異反應;同時,“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主體性確保了“內部挖掘”始終居于核心地位,避免了“全盤西化”的認同迷失。這種“根脈不變、枝葉常新”的特性,正是文化基因新組合的關鍵前提。
三、新組合的實現機制:文明創新的三重遞進路徑
文化基因的新組合不是隨機的元素拼接,而是通過“傳遞—重組—創新”三重機制層層遞進,推動文明從傳統形態向現代新形態平穩過渡:
1. 文化傳遞:守住基因根脈,筑牢創新基礎 通過教育浸潤、家庭教化與社會示范等活態傳承方式,而非簡單的文字復刻,使文化基因保持純正性與連續性。課堂上的經典解讀、家庭中的家風傳承、社會中的傳統節慶實踐,共同為文化基因重組提供優質素材。
2. 基因重組:實現因子融合,搭建新形態框架 在傳承基礎上,將傳統基因與現代元素進行創造性重構。傳統“人情社會”的信任基礎與現代商業的契約精神融合,催生新型市場倫理;古典美學符號與數字技術結合,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傳統工藝智慧與現代技術結合,誕生既保留文化意境又滿足實用需求的新形態。
3. 系統創新:完成形態質變,實現新形態落地 重組是框架搭建,系統創新才能實現質的飛躍。在數字文明領域,將“便民利民”傳統理念與數字技術融合,構建覆蓋廣泛的數字民生體系;在生態文明領域,將“天人合一”智慧與現代技術結合,形成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并進的模式,超越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邏輯。
四、文明新形態的特征:基因重組孕育的三大成果
持續的文化基因新組合,孕育出兼具本土根脈與時代特征的文明新形態,呈現出三大鮮明特征:
1. 混合性:文化基因的“合金式融合” 中外文化因子通過深度化學反應形成新特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共識;“新中式生活美學”將古典審美與現代理念結合,衍生出新的生活方式。
2. 超越性:現代性困境的“創造性突破” 直面經典現代性弊端,以基因新組合實現突破。在發展模式上,構建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在社會治理上,形成個人權利與社會責任平衡的新機制;在文明交往上,倡導對話而非對抗的新路徑。
3. 普特結合:本土性與全球性的“有機統一” 既扎根中國土壤,又回應人類共同挑戰。“全過程人民民主”繼承傳統治理智慧又吸收現代民主價值;“一帶一路”倡議以傳統商道精神為指引,回應全球發展需求。
結論:以基因新組合筑牢文明創新之基
文明新形態的創生,體現了文化基因新組合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文明主體具備三種素養:文化自覺,能從傳統中發掘創新素材;開放包容,能為基因重組注入多元因子;創新勇氣,能打破思維定式推動融合。
中國現代化實踐是一場以文化基因新組合為核心的文明創新。它證明:文明復興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從本土根脈中提取基因,與時代元素重組,向未來形態創新,生長出既有歷史厚度又充滿時代活力的文明新枝。文化基因新組合不僅是中華文明孕育新形態的根本基礎,也為人類文明在傳承中突破、在交流中進步提供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論。
注:《文化基因學》透過現象看本質,將掀起由道統文脈到文化基因的文化研究“范式革命”。“人”字,由一撇一捺合構。一撇為生物基因,一捺為文化基因,人類是“兩因共舞”生成的“兩因傳奇”。2025年10月1日于磨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