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叫老趙來!”在檸條塔礦業公司機修工區,設備遇上查不清、修不好的疑難雜癥,現場總會響起這樣的聲音,這聲呼喊,是工友們對老師傅趙常華毫無保留的信賴。
今年40歲的趙常華,是維修鉗工技師,在崗位上已經干了15年。老趙話不多,只要他提著那個邊角磨得泛白的“百寶箱”出現,現場緊繃的氣氛立刻就能緩和大半。這個國慶節,有老趙在,就是大家最好的“降壓藥”。
“百寶箱”里寶貝多
老趙的“百寶箱”里面裝的是他十五年檢修工作中攢下的“家底兒”:各種型號甚至改造過的螺絲螺母、針對特定設備自制的“專用扳手”、還有一堆別人眼里的廢鐵卻被他變廢為寶的舊零件。所有“藏品”都被他擦得干干凈凈,碼放得有條有理。
在檢修S1218泵站時,一個密封蓋因缺少一枚關鍵墊片無法密閉,這個“小”問題像卡住了咽喉,大家心急火燎地翻遍備件庫,卻怎么也找不到匹配的型號。
老趙蹲下身打開工具箱,目光在琳瑯滿目的格子里一掃,手指像長了眼睛似的,精準地拈出一枚:“試試這個。”“咔”——密封蓋嚴絲合縫,一分不差!就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東西,不知為檢修工作解了多少次燃眉之急。
檢修臺上的“定海神針”
老趙干活,突出一個“穩”字。用他的話說:“心浮氣躁干不好機修,你得跟設備‘交心’。”
在檢修5.8米液壓支架的任務中,一臺支架動作失靈,幾個年輕人折騰了小半天,能想到的法子都試了,就是找不出癥結。老趙被請到現場,他沒急著動手,而是拿著手電,從支架的底座到頂梁,一寸一寸地照,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接著,他接過聽針,貼在冰冷的閥塊上,仔細聆聽油液流動的聲音,捕捉設備的“心跳”。
幾分鐘后,他直起腰,用滿是油污的手背抹了下額頭,指著主控閥上一個極不起眼的位置說:“是這兒,回油路堵了,拆開來清一下。”果然,清理掉一小塊幾乎看不見的金屬碎屑后,這臺“罷工”的支架立刻恢復了活力。
年輕人佩服得五體投地,老趙卻只是憨厚一笑:“干得多了,手就熟了。”
毫無保留的“活規程”
老趙自己就是一個活著的“檢修百寶箱”,設備的結構原理、故障征兆、處理訣竅,全裝在他腦子里。年輕人遇上搞不定的技術難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老趙。
他教徒弟實在,沒有大道理。“小皮,這個壓力上不去,先別想著換大件,就像查水管,先看看是不是哪個接頭‘跑冒滴漏’了。”他一邊說,一邊手把手地演示如何排查。他常講:“技術這玩意兒,一個人會不算會,大家都懂了,設備才能轉得更穩當。”
15年如一日,趙常華就是那個無所不能的“百寶箱”,那份處變不驚的沉穩和毫無保留的傳授,在平凡的機修崗位上詮釋工匠精神,為礦井設備維修保駕護航。(供稿: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