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孩子今年上四年級。一直以來,她寫作業就比較拖拉、容易分心、缺乏耐心、容易發脾氣,自控能力比較差。這些看似瑣碎的問題困惑了我很久。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提高自控能力呢?
專家觀點
廣渠門中學附屬花市小學班主任、北京市中小學家庭教育指導師朱明琪:孩子寫作業拖拉、容易分心、缺乏耐心、容易發脾氣等是孩子自我調控能力缺失的表現。但孩子自我調控能力并非天生,是需要后天培養的關鍵能力。它能使人保持理智,頭腦清晰,不會因為一時誘惑而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并能通過這種能力實現有目標的行動。
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做呢?第一,家長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需要主動優化孩子的成長環境,減少干擾因素,減少身邊的各種誘惑。因為自控力不足的孩子,往往會被身邊的各種誘惑所吸引。就算是自控力再強的孩子,也難以長期對抗環境中的誘惑。例如,對于在學習方面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家長可以為孩子設置獨立的學習區,桌面只保留必要文具,避免其他物品分散注意力;對于沉迷于電子產品的孩子,家長可以設定電子設備使用時間。同時也要以身作則,避免在孩子面前刷手機或看電視。減少家庭環境中的噪聲干擾,如電視聲、大聲聊天等。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培養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對幫助孩子控制沖動和減少分心具有不容小覷的作用。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規劃每日作息,包括起床、學習、娛樂、睡眠時間,并張貼在顯眼位置。在適當的規矩中,孩子會慢慢由他律變為自律,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不能超過多長時間,自制力得到發展。
第二,家長不能一味地壓制孩子的沖動,否則容易引發孩子的對抗情緒。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替代方案,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比如當孩子想玩手機時,家長就可以建議“先完成作業,之后可以陪你下棋或畫畫”。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安排替代項目,如運動、手工、閱讀等。同時,家長也要允許孩子適當地放松,因為人的自制力是有限度的,與其在高強度的學習中讓孩子耗盡對學習的興趣,不妨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只要做好了應該做好的事情,可以允許孩子適當放松,讓孩子享受到高自制、高效率帶來的甜頭。
第三,提升孩子自制力是一個過程,家長不能期望一蹴而就,需要不斷地給予孩子溫柔而堅定的提醒。家長要謹記不要打罵孩子,否則會讓孩子有叛逆和對抗的心理,不利于提升孩子的自控力。(文/本報記者 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