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訪省際交界處“一程多游”,奔赴邊陲小城反向尋秋……今年國慶節、中秋節疊加造就的“雙節”假期激發多元玩法,中國年輕人沉浸式“串游”走紅。
這場看似偶然的旅行熱潮,實則是消費邏輯深層次變革的必然結果。當00后游客在撫遠邊境小鎮用AR技術還原中東鐵路的歷史光影,在肇興侗寨通過銀飾鍛造理解以物載道時,他們早已超越游客的單一身份,成為體驗的共創者。這種轉變催生了文旅市場的供給側革命:省際交界處成為跨省旅游的性價比最優解,邊境小城的小眾文化體驗創造消費新需求。市場隨之從門票經濟向場景經濟躍遷——扎染體驗課的預約量暴增,無人機航拍成為標配,可觸摸的文化與可參與的風景正在取代觀光消費。數據顯示,2025年國慶期間,中國省際交界城市旅游訂單量同比增長58%,其中滬蘇浙包郵區游客貢獻顯著,印證了“地理套利”正在改變旅游消費邏輯。
最引人注目的是年輕一代對在地性的執著追求。他們拒絕千篇一律的旅游紀念品,卻會為手藝人現場制作的侗族銀飾駐足;可以跳過網紅餐廳,卻要循著菜市場的煙火氣尋找城市本味。在盱眙縣第一山歷史文化街區,年輕人沉浸于文化大集的非遺展示;在烏恰縣的帕米爾高原,他們通過柯爾克孜族刺繡體驗理解游牧文明。當博物館的文物通過數字技術活起來,少數民族古老歌謠變成短視頻里的BGM,傳統文化便找到了與年輕世代對話的密碼。美團旅行統計顯示,這個長假期間,北至漠河、南至角尾鄉、西至烏恰縣、東至撫遠市,均有00后踏足,他們用曠野觀星、森林徒步、海洋保育等方式與自然實現深度對話。
文旅融合的深水區正需要滿足市場的多元需求來破局。有專家指出,年輕游客追求情緒價值、熱衷探索小眾目的地的偏好,反映出其出行正在向多元化、深度化、情感化演進。他們不再滿足于淺層游覽,渴望在旅途中增進文史閱歷、建立情感共鳴,這種“文旅+百業”的發展態勢,正推動農文商體旅從簡單相加走向深度相融。在昭通,游客可以同時體驗川滇黔三地的民俗表演;在賀州,黃姚古鎮將喀斯特探秘與瑤族油茶制作結合;在撫遠,中東鐵路遺址通過AR技術重現歷史場景。這些創新實踐表明,當文旅供給打破“景點-酒店-餐廳”的線性模式,轉變為可觸摸的“文化+可參與的風景”的立體網絡時,每一寸土地都能成為可閱讀的風景,每一次出發都能變成有溫度的抵達。
這場由年輕人主導的旅行方式,其深遠意義在于重構了人與土地的關系。當他們在菜市場尋找城市本味,在廢棄鐵軌拍攝賽博朋克照片時,實際上是在建立新的文旅價值坐標系。未來產業升級需把握三個方向:一是用數字孿生技術復現歷史場景,讓文物活起來;二是將手藝人、原住民轉化為體驗設計師,強化在地文化的原生性;三是開發文化顆粒組合包,滿足游客“地質+攝影+非遺”的多元需求。正如某旅行博主所言:我們收藏的不是風景明信片,而是能發酵記憶的時光膠囊。這種對深度體驗的追求,終將推動文旅產業從流量經濟邁向留量經濟,讓每一次旅行都成為值得反復講述的生命敘事。(王志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