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它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擁有三江源、瑪曲濕地、祁連山、烏梁素海等多個國家公園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大山大河大保護,山河煥發生機活力。這些曾經生態脆弱的重要節點,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美麗變化。
黃河源,5849個湖泊如高原明珠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自西向東流經我國9個省區,最后流入渤海。其源頭在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這里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核心區。
三江源地區也被譽為“中華水塔”,它是中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黃河總水量的49%都來自這一地區。三江源具有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典型特點,是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同時,三江源也是我國江河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
瑪多,藏語意思為“黃河源頭”,是黃河上游第一縣,人口稀少,海拔4000多米,含氧量僅為17%。瑪多縣是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腹地,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所在地,素有“黃河之源、千湖之縣”美稱。
三江源曾是水草豐美、湖泊星羅棋布、野生動植物種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區,被稱為生態和生命的“凈土”。但20世紀末,黃河源頭生態環境的惡化令人痛心,一度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
為扭轉三江源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現狀,2000年,青海省設立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2003年,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被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2013年,國家投資75億元,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一期工程,包括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退化草地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保護項目和生態監測、人工增雨等科技支撐項目以及生態移民、人畜飲水工程等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經過9年的建設和保護,取得了“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有所提升,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狀況好轉”的初步成效。
2013~2020年,國家又持續投資160.6億元,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主要包括圍欄封育、黑土灘治理、鼠害防治等工程。此后,三江源生態保護與生態恢復措施取得了“五增”成效,即增水、增草、增生物多樣性、增收、增發展能力。2021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近十年來,黃河源頭湖泊數量由4077個增加到5849個,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地綜合植被蓋度為55.92%。野生動物種群由原來的17目29科79種增加到21目46科106種,尤其是藏野驢、藏原羚等動物數量明顯增加。當地整體生態功能從“基本穩定”轉向“輕微變好”,黃河源千湖奇觀再現,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
瑪曲濕地美,“黃河之腎”日益健康
八月的瑪曲草原,碧空萬里,一望無際,宛如一塊綠色的地毯。星星點點的帳篷炊煙裊裊,悠閑自得的牛馬或低頭飲水,或奮蹄奔跑。
瑪曲草原是黃河濕地。從巴顏喀拉山谷奔涌而出的母親河,進入甘肅時,突然一個回彎,形成了秀美絕倫的“天下黃河九曲十八彎”之首曲景觀。
瑪曲濕地保護區總面積562.5萬畝,是青藏高原濕地面積較大、特征明顯、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澤濕地。它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濕地之一,被譽為“黃河之腎”。瑪曲濕地是名副其實的“黃河蓄水池”,泥炭儲量豐富,達15.9億立方米,境內星羅棋布的大小湖泊和沼澤濕地,構成黃河上游完整的水源體系。
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瑪曲草原出現不同程度沙化退化現象,水源涵養能力下降。
近年來,通過實施退牧還草、沙化退化草原綜合治理、濕地保護與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修復治理、草原鼠害防控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項目,瑪曲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瑪曲草原向黃河補給水源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據2022年監測的水文數據表明,瑪曲縣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98.34%,2018年至2022年5年間,黃河瑪曲段平均出境流量達到170.95億立方米,較10年前提高68.1%;年均水資源補給量達100.1億立方米,較10年前提高81.7%。
瑪曲是藏語“黃河”的意思。和瑪曲相鄰的碌曲縣,境內有著高原神湖“尕海湖”,碌曲是藏語“洮河”的意思,洮河是黃河較大的支流之一。大夏河,藏語為“桑曲”,也是黃河的支流。夏河縣,縣名就直接是以流經當地的大夏河而命名……
甘南,有著青藏高原面積最大、最原始和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濕地。甘南州境內,還有洮河、大夏河、白龍江及其122條支流發源或流經,州內水域面積達44.75萬畝。甘南以占黃河流域4%的面積,補給了占黃河總徑流11%和占黃河源區總徑流58.7%的充沛水量。
隨著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退耕還林、草原生態系統修復、生態公益林建設、濕地保護等一大批重點生態工程加入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甘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逐年改善,生態環境退化的趨勢得以初步遏制。
每年6月、7月和8月,是甘南最美麗的時節。山川清麗、林茂水清、湖美草綠的甘南,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慕名而來。
巍巍祁連山,猶如青色屏障
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也是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流地。
仰望中國版圖,祁連山是階梯分界線,更是天然的固體水庫。當北坡的雪山冰川養育了河西走廊,當南麓的雪山融水成為柴達木北緣部分城鎮和綠洲的生命之源祁連山,這座伸向西北干旱區的濕島,宛如一幅延綿不斷的青色屏障。
其冰雪消融,孕育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滋養黃河、青海湖,哺育戈壁綠洲河西走廊……倘若沒有祁連山,西面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邊騰格里沙漠、南側柴達木沙漠,將席卷連片,直逼西北,覬覦華北;干熱風暴,會直撲“中華水塔”三江源。
自2017年起,甘肅持續對祁連山地區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同時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對祁連山生態環境變化情況進行評估。結果顯示,通過近幾年的整改整治,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成效顯著,動物種群逐漸增多,一些多年難覓蹤影的國家一級、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時有出現,生態修復治理區草木蔥蘢,呈現出休養生息的良好景象。
特別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甘肅就將保障生態安全放在首位,著力打造“生態保護高地”。甘肅以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健全常態化長效化保護體制機制,不斷提升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
中國版圖上,甘肅好像一塊“玉如意”。黃河在甘肅“兩進兩出”,入甘南、經臨夏、穿蘭州、過白銀,如同一條絲帶,纏繞在“玉如意”腰處。甘肅沿黃城市形成流域聯防聯治合力,黃河蘭州段干、支流國控、省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均達100%,出境水質綜合評價連續7年穩定達到Ⅱ類,確保了“一河清水送下游”。
河套平原,水清湖美百姓富
天下黃河,唯富一套。這里的“套”,指的是河套平原。
黃河出甘肅進入寧夏,沿著賀蘭山向北流,再由于陰山阻擋向東,后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馬蹄形的大彎曲,稱為河套。賀蘭山以東的稱銀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稱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稱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寧夏的面積約為6.64萬平方千米,地處黃河上游,整個寧夏回族自治區都處在黃河流域內。
黃河從寧夏中西部流入,流經吳忠、銀川等城市,接納了清水河和苦水河等支流,在寧夏東北角流出自治區。由于寧夏深居我國西部內陸,東南季風的影響較弱,年降水量較少,每年在400毫米以下,屬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區。因此,黃河帶來的水資源,對于寧夏來說就非常重要。
黃河攜帶的泥沙沖積而形成了銀川平原,是寧夏最重要的灌溉農業區。人們開挖了大量的溝渠,引黃河水進入平原,大力發展種植業,成為了寧夏的魚米之鄉,被譽為“塞上江南”。
流出寧夏后,黃河干流流入內蒙古。這里生態要素豐富齊全,黃河、烏梁素海、河套平原、陰山山脈、烏蘭布和沙漠、烏拉特草原不僅構成了一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同時也構成了我國西北、華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黃河流經內蒙古有70%處在干旱和半干旱區域,大量泥沙入河威脅著黃河。黃河進入內蒙古第一站,便遇到了烏蘭布和沙漠的侵擾,10年前每年300萬噸的泥沙涌進黃河。
守護黃河,首要是“治沙”和“防沙”。沿河烏海、阿拉善、巴彥淖爾、鄂爾多斯、呼和浩特、包頭等6個盟市聯手著力打造沿黃生態走廊帶。
目前,在黃河西岸的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建起了154公里護河林帶,林地面積42萬畝。與烏蘭布和沙漠一河之隔的工業新城烏海,建成了內蒙古最大的水利工程——當地人稱“烏海湖”。現在庫區已經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湖泊,進入黃河的泥沙由7%減少到2%。
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紅柳湖”,原為黃河故道,現在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因為它的存在,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東進的腳步才被阻攔于包頭以西。
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濕地、我國第八大淡水湖,承擔著調節黃河水量、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區域氣候等重要功能,是黃河生態安全的“自然之腎”。但是,烏梁素海曾出現8萬多畝、持續近5個月的大面積黃藻。湖水“病得不輕”,問題源頭直指岸上。過度開墾、礦山開采、污水排放,使流域內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生態功能退化。近年來,受益于“中國山水工程”,烏梁素海青山綠水再現,不僅消除了大面積黃藻,使水質變凈、變好,還使湖水更清,每年可減少100萬立方米的黃沙流入黃河。
南海濕地是黃河給包頭的饋贈,也是我國緯度最高的黃河濕地。如今,南海濕地面積由過去的1585公頃增加至2992公頃,鳥類由過去的77種增加到229種。
為永保黃河安瀾,內蒙古規劃800公里長的黃河內蒙古段兩岸建設沿黃生態廊道,各地持續接力建設,采用多樣化的手段構筑沿黃安全生態屏障,還黃河以清流。
如今,烏梁素海水質轉好、烏蘭布和沙漠披綠、烏拉山植被恢復、森林綠地面積擴大,內蒙古黃河兩岸的群眾欣喜地發現,優美環境就是民生,綠水青山就是美麗,藍天白云就是幸福。
晉陜大峽谷,兩岸披綠裳
從內蒙古河口鎮,黃河折向南流動,直至山西禹門口,形成長達725公里的晉陜大峽谷。這一段,也是黃河的中游地區。黃河成為山西和陜西兩省的省界,陜西省秦嶺以北的中北部地區和山西省西部地區屬于黃河流域。
晉陜大峽谷將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從中劈開,一分為二。
由于黃土丘壑泥沙俱下,晉陜大峽谷河段的來砂量一度占全黃河的56%,盡管它的流域面積僅及黃河的15%。可以說真正的“黃”河是在這里成就的,深澗騰蛟,濁浪排空。李白謂之“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大峽谷兩岸具有山勢陡峭、土層淺薄、土壤貧瘠、氣候干旱、風力較大等特點,并且大部分面積屬于較難利用的石質山地,水土流失極其嚴重,這對黃河流域生態建設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
打壩堰、修梯田,植樹種草、封山禁牧……晉陜兩省統籌溝坡梁峁澗綜合治理,阻擋泥沙入河。
針對晉陜大峽谷的惡劣條件,宜川縣培訓了8支專業造林隊進行施工。其中,被譽為造林英雄的“懸崖造林隊”,享譽全國,19年種樹280萬棵。在晉陜大峽谷的許多地方,造林只能采用“砌壘石坑、客土回填、栽植大苗”的方式實施。以壺口鎮椿樹峁為例,多年來共栽植側柏1.8萬多株,總面積295畝,創造了懸崖上的綠色奇跡。
椿樹峁造林示范點只是晉陜大峽谷造林綠化的一個縮影。
“懸崖造林隊”在壺口景區周圍及通往景區主要公路沿線營造了150萬畝樹林,使直觀坡面得到全面綠化,晉陜峽谷儼然舊貌換新顏;也使宜川縣綠化覆蓋率從2012年的26%達到目前的56%,原來的黃土沙礫已披上了翠色欲流的綠衣裳,野生動物數量大幅增長,黃河沿岸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
入黃水不僅變清了,而且變凈了。
陜西流入黃河的支流很多,窟野河、延河、無定河、洛河、涇河、渭河……近年來,陜西持續推進水污染防治行動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突出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專項整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及管網雨污分流,各支流注入黃河的水質更清澈、更干凈。
如今,黃土高原上的荒山禿梁變成層巒疊翠,綠色已成為黃河兩岸的主色調,晉陜大峽谷已然變成了黃河中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
堤壩安瀾,生態如畫
黃河在晉陜之間的高山深谷咆哮而下,出禹門口,河面豁然開闊,水流平緩。從禹門口至潼關,河道長125公里,落差僅有52米,變得平和溫順,到潼關調頭東去,進入河南省。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3%。
黃河下游河道橫貫華北平原,絕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約束。由于大量泥沙淤積,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
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曾長期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近年來,國家投巨資連續實施黃河下游近期防洪、黃河下游“十三五”防洪兩期防洪工程建設,累計完成堤防幫寬、加固504公里,新建和改建險工41處、控導66處。目前,下游1371公里堤段堤防標準化建設全線達標。
如今,漫步在黃河下游河南、山東段堤壩上,處處草木繁盛,百花爭艷,飛鳥嬉戲。初步形成了一條集防洪、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于“一身”的黃河生態綠色廊道。
位于黃河下游的河南、山東強化系統治理,不僅筑造安瀾堤壩、打造沿黃生態廊道,還防污治污,確保河水干凈清冽。山東在全國率先實現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黃河流域主要環境指標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平——2022年,黃河干流山東段連續7年實現國控斷面Ⅱ類水體比例100%,黃河流域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首次達到100%。
黃河入海口,百鳥流連處。
作為退海之地,黃河三角洲成陸時間短,土地鹽堿,生態環境脆弱。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也是無數生靈的家園。如今,鳥類從187種增加到371種,越來越多的動植物在此安家落戶。最近,東營市野生動物保護志愿者乘船出海時,偶遇一群江豚在黃河入海口嬉戲捕食。昔日“江豬翻滾躍漁船”的景象,再現黃河入海口。
生態保護成為推進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首要任務。黃河流域的山巒披綠、河流清澈、沙漠退縮、湖泊擴張、沼澤蓄水、草木繁茂……這條國家生態廊道正在發生生態嬗變,共同演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
(文/特邀撰稿 張義學)